摘要: “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,不论贫富,不论智愚,一律享受相当教育,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。”
这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、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陈鹤琴在1935年写下的一段话,他离世后,人们把它刻在他的墓志铭上。 眼看8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,陈先生的这个目标我们又实现了多少呢? 有时候也会想,究竟是他太超前,还是我们太迟缓? 提起我们受过的幼儿教育,虽然没有十分清晰的印象,但留下的却是不想去幼儿园、被妈妈逼着写拼音算术不能玩耍的时候居多。 现在的儿童教育情况如何呢? 除了身边人的例子,我们也可以从近几年大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中窥探一二。
不考虑综艺节目的效果,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明星对孩子的教育问题。 其中,知名演员沙溢和他儿子安吉哥们似的相处模式被很多人称赞。 反之,林永健怕孩子出问题,总会站在大人的道德高度去审视孩子,一旦孩子犯了错误,他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,“你怎么能这么做呢?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” 久而久之,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,因为他收到来自父亲的信号全是斥责。 所以大竣会说,“你是魔鬼吗?” 他觉得爸爸是魔鬼,总是和他对着干,而林永健看到孩子这样只会更发愁、更焦虑。 从古至今,教育从来都不是容易的问题。 陈鹤琴教授曾经为了寻求幼儿教育的科学化,以自己的儿子作为实验对象,从他出生的第一秒钟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观察实验,他将观察、实验结果分类记载,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,用于分析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,成为中国最早将观察实验方法运用于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人。 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,
关于“活教育”,陈鹤琴说得很明白:“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,做中国人,做现代中国人。” 这种教育应该遵守一个原则,那就是:
可以看出,他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尊重孩子天性的研究。 面对当前幼儿教育统一化、规范化的现状,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也主张“爱一个人,应当先从了解开始”。 同时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,开始寻找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新选择。 可见,在追求教育科学化和个性化的道路上,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。 目前,经过四十年的急速增长,中国在2008年超过日本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 在急需人才的大环境下,教育的问题再次得到了高度关注和讨论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描述中国教育情形时有两句警语:
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活起来? 真正变成:教活书,活教书,教书活;读活书,活读书,读书活,这与陈鹤琴先生的“活教育”思想以及个性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。 |